金年会前身為江蘇省南通航運學校。
開辦時期,艱苦創業(1960.4-1966.5) 國家三年困難時期,學校辦學境況十分艱難,當時,隻有四排簡陋的平房,幾十張東拼西湊的床櫈,室内家徒四壁,室外到處瓦礫土漿。許多學生打着地鋪睡覺、壘磚代凳上課,露天蹲着吃飯。不少老師在漏雨的房子裡撐着傘辦公。面對極其艱苦的環境,師生們以堅韌的毅力,勤勞的雙手,像推着足載的大車一樣,埋着頭,摒住氣,一步一步向前邁進,終于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。到1966年初夏,學校的基本條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。占地面積由建校時的 15.33畝增加到26.87畝;建築面積由1324M2增加到5205M2;專業設置由2個(河船駕駛、河船輪機管理)增加到4個(河船駕駛、河船輪機管理、駕機合一、水運管理);教職工由41人增加到69人。這一時期,學校的性質和培養目标也幾經變遷。1961年10月,學校曾改名為南通河運技工學校。1964年11月,又改為半工半讀中級技術學校,直到1965年5月才恢複原校名南通河運學校。
“文革”時期,學校混亂(1966.5-1976.10) 1966年5月起,“文化大革命”席卷全國,學校由此陷入了極度困頓的時期。由于“文革”内亂,學校自1966年後連續7年未招生,6年無畢業生,直到1973年1月經省革委會批準才恢複招生。1973年-1976年,學校共招生498人,開辦短訓班5期,培訓學員198名。專業設置4個:河船駕駛、河船輪機管理、駕機合一、港口裝卸機械。
改革前期,穩步發展(1976.10-1989.12)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“四人幫”,學校着手拔亂反正,恢複和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。1978年12月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,圍繞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,學校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,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使各項建設得到了穩步發展。1977年-1989年共招生3278名,培養畢業生2674名,專業設置增加到7個,教職工人數由1976年底的97人增加到1989年的284人。辦公樓,教學輔助樓、師生宿舍樓、食堂、圖書館等設施相繼竣工。建成實驗室10個,陳列室、語音室、實習工廠各一個,教練船4條(共242.1噸),圖書館藏書8500冊。1982年,學校被評為江蘇省群衆體育先進集體,1984-1988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,1985年被評為全省交通系統文明單位。有3名教師被交通部授予優秀教師稱号,1名學生被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。1984年起,學校以“三個面向”為指導,圍繞“多出人才、出好人才”這一目标,在辦學形式、教學方法、助學金制度、食堂與工廠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試驗性的改革,取得了初步的成效,為今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。1989年1月,經省人民政府批準,學校更名為江蘇省南通航運學校,标志着專業建設重點開始由内河為主向航海為主的轉變。
深化改革 蓬勃發展(1990.1-2000.10) 曆史進入九十年代,學校的改革、建設步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期。學校黨政領導帶領全校師生進一步解放思想、開拓進取,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累累碩果。這一時期,學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,專業設置增加到24個,在校生規模達到3500人;十年共輸送畢業生4880人,短期培訓結業學員9864名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。新增占地面積31155M2,新增建築面積33230M2,新增圖書資料6萬冊。建成各類實驗室35個,實習車間8個,建成比較現代化的電教中心、多媒體演播中心和校園網工程。教學改革全面推進,學校加快專業結構調整,主動适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。主幹專業實現了從内河向航海的轉變,取得了由國家港監局簽發的10項專業培訓許可證,開發研制了多種國内領先、具有國際水平的航海模拟器,按照ISO9000質量原理,建立了航海教育與培訓質量體系。學校被編入1996年版《國際海事組織航海教育學院彙編名錄》,被亞太海事教育與培訓協會吸收為會員,與日本、新加坡、英國、越南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有了良好的開端,辦學水平邁上了新的台階。學校先後被批準為省部級重點中專、全國交通系統規範化中專學校和國家級重點中專。1996年起,學校被省教委确定為首批試辦高職班的試點學校之一,現已形成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、中專與職業培訓為補充的辦學格局。十年來,學校和教職工獲得了許多榮譽,教職工有10人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的表彰,學校多次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,被評為南通市花園式單位,省群衆體育先進集體,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,省級德育先進學校、省中專文明校園,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。